近日,European Journal of Nuclear Medicine and Molecular Imaging雜志以原創(chuàng)性論著形式發(fā)表北京協(xié)和醫(yī)院教授薛華丹、金征宇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分子影像重點實驗室教授杜洋、田捷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研究團隊自主研發(fā)了一種新型靶向纖連蛋白的釓造影劑(EDB-FN靶向成像探針),僅需臨床常規(guī)釓造影劑用量的一半,即可實現(xiàn)胰腺癌的精準成像和化療效果的準確評估。

胰腺導管腺癌是一種被豐富致密纖維成分包裹的、缺乏血供的惡性腫瘤,其五年生存率低,被醫(yī)學界稱為“癌中之王”。白蛋白紫杉醇和吉西他濱化療方案(下稱AG方案)是胰腺導管腺癌的一線化療方案。腫瘤微環(huán)境中纖維成分的減少是AG方案的早期反應之一,可反映腫瘤對該方案的敏感性,是判斷療效和預后的有效指標。目前臨床上主要依靠常規(guī)影像技術和實體腫瘤療效評價標準來進行療效評估,不夠精準。因此,迫切地需要研發(fā)一種可以從分子水平、精準客觀評估AG方案療效的方法。

研究發(fā)現(xiàn),纖連蛋白B結構域(EDB-FN)在胰腺導管腺癌微環(huán)境中特異性高表達,ZD2是與纖連蛋白B結構域靶向結合的多肽。研究團隊通過將ZD2與磁共振成像臨床常用釓造影劑(Gd-DOTA)和近紅外熒光染料Cy7偶聯(lián),制備出EDB-FN靶向成像探針(ZD2-Gd-DOTA-Cy7),并將其應用于胰腺導管腺癌的磁共振成像/近紅外熒光成像雙模態(tài)成像及化療精準評估。

研究團隊向實驗小鼠注射胰腺導管腺癌腫瘤細胞和胰腺星狀細胞,建立起皮下和原位的小鼠胰腺導管腺癌模型,模擬出豐富纖維化基質的腫瘤病理特征。僅需臨床造影劑劑量的一半(0.05mmol/kg),EDB-FN靶向成像探針就可以實現(xiàn)腫瘤病灶的可視化,有效降低造影患者的過敏反應和腎臟損害等風險。EDB-FN靶向成像探針還可以靈敏檢出直徑<2mm的更小瘤灶。與相同劑量的釓造影劑或近紅外熒光染料相比,腫瘤對EDB-FN靶向成像探針呈現(xiàn)更顯著的攝取與增強信號,可清楚顯示腫瘤。此外,基于雙模態(tài)成像條件,研究組也用EDB-FN靶向成像探針評估AG化療后、腫瘤微環(huán)境中的纖維成分改變,進而精準評估AG方案療效。

研究人員表示,雙模態(tài)成像技術下使用EDB-FN靶向成像探針,可精準檢測出胰腺癌,動態(tài)評估AG方案的化療效果,將有效助力胰腺癌患者的個性化診療,有望改善患者的預后。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007/s00259-024-06617-w

來源:《歐洲核醫(y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