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減輕防控壓力,恢復疫情前的生活,新冠疫苗被寄予厚望。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統(tǒng)計,目前全球共有47款候選新冠疫苗正在人體中開展臨床試驗,其中10款已經(jīng)進入3期試驗階段。部分疫苗有望在2020年底或2021年初公布結(jié)果并獲批上市。

然而,隨著首批疫苗上市,就能幫助我們建立起群體免疫嗎?在最新一期《柳葉刀》的評論文章中,香港大學公共衛(wèi)生醫(yī)學系主任Gabriel Leung教授和病毒學家Malik Peiris教授直言:“第一代疫苗不太可能成為終極解決方案。”在這篇文章中,兩位專家探討了對第一批新冠疫苗作用和影響的合理期望。

柳葉刀:新冠疫苗問世非終極解決方案 首批疫苗將解決哪些問題-肽度TIMEDOO

截圖來源:Lancet

疫苗的保護效應究竟多大?

目前,多款候選疫苗在3期試驗中,評估功效主要是看對病毒學上確診疾?。–OVID-19)的預防。世衛(wèi)組織建議,一款成功的疫苗,應該至少能夠降低疾病風險50%,且有95%的可能性能夠降低疾病風險30%(95%置信區(qū)間高于30%)。換言之,疫苗能幫助人們在感染新冠病毒后減少發(fā)病。但是,這些疫苗能否阻斷感染甚至阻斷病毒傳播,尚未充分評估。

候選疫苗ChAdOx1 nCoV-19和mRNA-1273的動物實驗公開發(fā)表信息表明,接種疫苗后的靈長類在受到病毒攻擊時,下呼吸道的病理表現(xiàn)、癥狀和病毒載量都有所減少,但在上呼吸道中并未引起抗病毒免疫。

還有一個問題是,自然感染后,中和抗體應答的水平和持續(xù)時間究竟如何?對阻斷發(fā)病或病毒傳播的效果如何?人體內(nèi)抗體預防季節(jié)性人冠狀病毒再次感染的保護期可能不足一年。對MERS病毒的研究表明,MERS病毒天然宿主駱駝也會發(fā)生二次感染,盡管血清陽性率>90%,但駱駝種群中MERS始終流行,這提示既往感染不會阻斷后續(xù)的MERS病毒傳播。相似的例子是,滅活脊髓灰質(zhì)炎疫苗可有效預防疾病,但對減少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的糞便脫落效果較小,而脫落的病毒可能還會傳播。

結(jié)合這些證據(jù),以及已經(jīng)出現(xiàn)數(shù)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兩位專家指出,我們可以期待疫苗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但目前仍然不足以推斷新冠疫苗能以相似程度減少病毒傳播。而這可能會影響我們實現(xiàn)“回到疫情前”這一目標。

影響疫苗免疫效果的其他因素

另一方面,預防新冠病毒感染或感染后COVID-19的免疫學機制,目前的理解還不夠深入。盡管我們知道中和抗體與保護作用有關(guān),但其他生物學過程,比如粘膜免疫、其他抗體和T細胞自然感染或被動免疫中如何發(fā)揮保護作用,還缺乏確切答案。

而且,疫苗在不同人群中的效果也有待觀望。比如,對健康年輕人起效的疫苗,能夠保護老年人嗎?流感疫苗在老年人口中的效果就不如年輕人口,部分原因是老年人的免疫系統(tǒng)退化,這可能同樣會發(fā)生在新冠疫苗中。

有了疫苗,還要考慮接種

影響“群體免疫”效果的另一大類重要因素是新冠疫苗的實際接種情況。

其一,是疫苗分配策略。目前比較公認的首要原則是優(yōu)先為高發(fā)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人群,以及感染風險高或維持社會基本運轉(zhuǎn)、影響廣泛的人群(比如一線醫(yī)護人員、教師等群體)提供疫苗。此外,美國國家醫(yī)學科學院在《公平分配COVID-19疫苗的初步框架》(Preliminary Framework for Equitable Allocation of COVID-19 Vaccines)中還提出了其他基本準則,比如平等分配、公平和透明等。

其二,是公眾接種疫苗的意愿度。兩位專家指出,“疫苗猶豫”是公共政策制定者必須警惕的現(xiàn)象,一部分人群未充分接種疫苗就可能會嚴重影響群體免疫的效果。

其三,如果國際旅行要恢復正常,那么我們需要仔細確保通過多種方式將疫苗分發(fā)到不同國家地區(qū)。只有全球都獲得了充分的免疫保護,每個國家地區(qū)才是真正安全的。

無論如何,有效的疫苗是不可或缺的防疫手段

兩位專家在文中指出,基于對新冠病毒傳播能力基本再生數(shù)(R0)的認知,在疫情早期,初始估算值為2.2,后續(xù)曾飆升至4,預計至少需要約25%-50%的人群對病毒免疫才能實現(xiàn)抑制社區(qū)傳播的目標??紤]到疫苗效果、免疫效果持續(xù)時間、疫苗覆蓋率等種種因素,新冠疫苗問世后的作用,可能至少不是立竿見影的群體免疫。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綜合考慮疫苗的應用。

柳葉刀:新冠疫苗問世非終極解決方案 首批疫苗將解決哪些問題-肽度TIMEDOO

▲評論文章作者,香港大學Malik Peiris教授和Gabriel M Leung教授(圖片來源:香港大學官網(wǎng))

不過,盡管面臨著上述的挑戰(zhàn),我們?nèi)匀恍枰鹿谝呙纭H绻呙缭诮档透呶H巳旱陌l(fā)病率和死亡率方面具有可接受的效果,那么無論疫苗對病毒傳播和人群免疫力的影響如何,它們都將發(fā)揮重要作用。疫苗對高危人群的保護,也將促進防控措施的調(diào)整。

與此同時,至關(guān)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讓更多大眾認識到,“第一代疫苗只是應對新冠病毒的整體公共衛(wèi)生策略的工具之一,而不太可能像很多人期望的那樣成為終極解決方案?!?/p>

我們期待第一批疫苗的問世,能幫助我們更好更快地應對疫情威脅,同時,也不能過早地放松防控。

參考資料:

[1] Malik Peiris, Gabriel M Leung. (2020). What can we expect from first-generation COVID-19 vaccines?. The Lancet, DOI: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20)31976-0

[2] Draft landscape of COVID-19 candidate vaccines. Retrieved November 6, 2020, from https://www.who.int/publications/m/item/draft-landscape-of-covid-19-candidate-vaccines

來源: 醫(yī)學新視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