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閉鎖(Biliary atresia)是引起嬰幼兒阻塞性黃疸的常見疾病,預后差,病死率高,病因及發(fā)病機理至今未明。膽道閉鎖在我國新生兒中的發(fā)病率約為 1:5000,大多數(shù)患兒于出生后 1-3 月被確診,肝臟纖維化進展迅速。雖然肝外膽道梗阻通過葛西手術(shù)(肝門腸吻合術(shù))能部分緩解癥狀,延緩病情進展,但仍有50%以上的患兒術(shù)后一年內(nèi)需要進行肝臟移植手術(shù),膽道閉鎖因此成為兒童肝臟移植的首要疾病。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yī)療中心張玉霞教授、夏慧敏教授等課題組與北京大學白凡教授課題組合作研究,在膽道閉鎖的發(fā)病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肝臟免疫表型分析揭示膽道閉鎖的致病機制以及潛在的治療靶點(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為題,于2020年11月27日在《細胞》(Cell)雜志發(fā)表。

為了尋找膽道閉鎖的免疫干預新療法,該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測序技術(shù)分析了對照組和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免疫細胞的亞型、轉(zhuǎn)錄組特征,并利用體外實驗以及動物模型進行了功能驗證,發(fā)現(xiàn)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嚴重的免疫損傷和修復性免疫應答缺陷。

圍產(chǎn)期和新生兒期病毒感染可引起肝臟自身免疫性B細胞擴增,IgG自身抗體含量增加,這些B細胞作為抗原呈遞細胞進一步促進細胞毒T細胞擴增,自身反應性T、B細胞導致肝臟和膽管的損傷。另一方面,膽汁酸淤積造成肝臟巨噬細胞炎癥修復能力低下,庫普弗 (Kupffer)細胞吞噬功能喪失,CX3CR1+CD8T和NK細胞的纖維化清除功能障礙。在動物模型中,清除B細胞或者阻斷B細胞與T、NK、巨噬細胞的相互作用可以顯著降低黃疸發(fā)生率。

抗CD20的單抗(Rituximab,美羅華)可以短暫清除機體的B細胞,在B淋巴細胞白血病中已有成熟的應用。該研究團隊在倫理批準和臨床注冊后,開展了“老藥新用”藥物Rituximab劑量和安全性臨床試驗,發(fā)現(xiàn)新生兒可以很好地耐受Rituximab治療。此外,研究發(fā)現(xiàn)Rituximab短暫清除B細胞后,可以糾正膽道閉鎖患兒肝臟中存在的免疫失調(diào)現(xiàn)象,抑制免疫損傷,促進免疫修復。

在新生兒膽道閉鎖缺少特異性治療藥物及高病死率的情況下,該研究為膽道閉鎖術(shù)前或術(shù)后的藥物治療提供了新的免疫干預策略,其潛在的臨床轉(zhuǎn)化價值具有重要意義。

原文標題:

Liver immune profiling reveals pathogenesis and therapeutics for biliary atresia

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0)31455-0?rss

來源:廣州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