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自然指數年度榜單公布:華大連續(xù)六年蟬聯(lián)亞太地區(qū)生命科學產業(yè)機構第一
近日,2021自然指數年度榜單(Nature Index 2021 Annual Tables)正式發(fā)布。據排行榜顯示,華大集團(BGI)再次位列亞太地區(qū)生命科學產業(yè)機構第一,根據此前發(fā)布的自然指數數據,華大集團已連續(xù)6年位列該排行榜第一。同時,在本次公布的榜單中,華大集團在全球領域的生命科學產業(yè)機構中排名第10位。

此次最新的自然指數榜單是基于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的統(tǒng)計數據,展示了不同國家和機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出的情況。
據排行榜顯示,中國有兩家機構排在亞太地區(qū)的前五名,包括自2016年以來連續(xù)6年蟬聯(lián)第一的華大集團和第二名的臺塑企業(yè)(Formosa Plastics Group)。另外,韓國的三星(Samsung Group)、日本的武田藥品工業(yè)株式會社(Takeda Pharmaceutical Company Limited)以及日本的日本電信電話株式會社(Nippon Telegraph and Telephone Corporation,NTT)占據該排行榜第3至5位。

而在全球范圍內的生命科學產業(yè)機構TOP10中,有5家機構來自美國,2家來自英國,2家來自瑞士,華大作為唯一的中國機構上榜。
2020年,華大共發(fā)表文章420篇,其中CNNS(Nature及子刊雜志,Science及子刊,Cell系列,New Engl J Med)文章41篇。多篇文章在不同領域上取得重要突破,引起各界廣泛關注。
2020年3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與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菌-腦軸”研究成果。本研究充分展示了宏基因組鳥槍法測序和關聯(lián)分析方法在微生物-腦軸領域研究的重要性。同時該研究團隊將繼續(xù)圍繞精神疾病與人體共生微生物的關系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為“百萬微生態(tài)”計劃提供數據基礎。
2020年6月,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lián)合德國、丹麥與比利時等團隊通過對一種單細胞浮游綠藻Prasinoderma coloniale CCMP 1413進行系統(tǒng)研究,確定了該物種屬于綠色植物最早分化出來的一個新門類,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物種“門”這一高級別分類上的突破性發(fā)現(xiàn),科學家們將該門類命名為“華藻門”Prasinodermaphyta。相關成果發(fā)表于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20年7月31日,Science Advances雜志在線發(fā)表了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的題為“DNB-based on-chip motif finding (DocMF): A high-throughput method to profile different types of protein-DNA interactions”的研究論文。DocMF是全球唯一的能兼容鑒定蛋白與DNA結合或切割靶向位點的高通量平臺,也具有鑒定CRISPR系統(tǒng)脫靶位點、轉錄因子結合位點的潛力。
2020年11月12日,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生物多樣性團隊、昆明動物研究所等單位聯(lián)合在Nature上同期以封面形式發(fā)表了兩篇文章報道萬種鳥類基因組計劃第二階段(科級別)最新研究結果。研究團隊發(fā)表了363種鳥類基因組數據,同時通過這一數據建立了無參考序列下多基因組比對和分析的新方法,并基于這一新方法闡明了密度物種取樣對生物多樣性研究的重要性,為深入了解基因組多樣性演化奧秘提供了契機。
2020年12月,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yī)學中心和深圳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團隊首次在多個物種中建立了具有“Formative”特征的穩(wěn)定干細胞系,相關成果發(fā)表于《細胞-干細胞》(Cell Stem Cell)雜志。該研究結合實驗數據和生物信息學分析,為研究哺乳動物多能性以及研究調控原始生殖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開辟了新途徑。
……
正是因為對于基礎科研的充分重視與大力支持,才使得華大不斷地有重大科研成果產出。未來,華大將癡心不改,繼續(xù)在科研的道路上精耕細作,爭取取得更大的突破與成果,同時,華大也將切實推動基因科技成果轉化,實現(xiàn)基因科技造福人類。
自然指數數據會定期更新,對外發(fā)布最近十二個月的數據,通過機構和國家所發(fā)表的論文的絕對計數和份額,顯示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及合作的情況。
編輯:李麗


本文系作者 @華大集團 授權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