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脊髓室管膜瘤腫瘤微環(huán)境和多種細胞的互作網絡
室管膜瘤是發(fā)生在兒童和成人中樞神經系統(tǒng)(CNS)的神經上皮惡性腫瘤,常見發(fā)生于幕上、顱后窩和脊髓位置。與腦部室管膜瘤多發(fā)生于兒童不同,脊髓室管膜瘤多見于成人。手術切除是目前脊髓室管膜瘤的主要治療方法,但不是所有病人均具備全切除手術條件。對于不接受輔助放化治療的次切除患者,腫瘤復發(fā)率高達50%-70%。因此,發(fā)現新型治療靶點和治療策略對于臨床室管膜瘤的治療有重要意義。
近日,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倩課題組聯(lián)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王曉群課題組和北京天壇醫(yī)院主任賈文清團隊,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發(fā)表了題為Interrogation of the microenvironmental landscape in spinal ependymomas reveals dual functions of 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的研究論文。該工作在單細胞水平對脊髓室管膜瘤中的惡性細胞、免疫和基質細胞開展了系統(tǒng)性研究,揭示了腫瘤微環(huán)境的細胞類群和基因表達譜,深入解析了腫瘤相關巨噬細胞亞群的分子特征、譜系轉化特點及這些免疫細胞與其他細胞間的互作關系。
過去十余年中,單細胞水平的基因組學,轉錄組學和表觀遺傳組學技術被廣泛應用到腫瘤細胞和腫瘤微環(huán)境異質性研究中,但是對于成人脊髓室管膜瘤,尤其是室管膜瘤的細胞組成和微環(huán)境特點的研究十分有限。該文章對三種惡性程度不同的脊髓室管膜瘤subependymoma (SE),ependymoma (EPN) 和anaplastic ependymoma (AEP)進行了多組學的測序分析,包括單細胞RNA-seq、單細胞ATAC-seq和H3K4me3/H3K27ac ChIP-seq,得到脊髓室管膜瘤惡性細胞和腫瘤微環(huán)境的細胞圖譜和表觀遺傳信息。
研究重點關注腫瘤相關巨噬細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TAM)不同亞群的基因表達特征和功能,發(fā)現在5個TAM亞群中,CCL2+與免疫反應相關,而CD44+亞群則與腫瘤血管生成相關,分別發(fā)揮”抗腫瘤”和”促腫瘤”作用;通過聯(lián)合scRNA-seqhe scATAC-seq分析,研究揭示TEAD1 和EGR3 可能是調控上述兩種TAM雙重功能的關鍵轉錄因子;此外,科研人員通過TAM的譜系研究發(fā)現CD44+ 亞群可能存在兩個起源,分別是組織駐留的CX3CR1+ TAM亞群和組織侵入的CD14+ 單核細胞,而CCL2+ 亞群則僅來源于CX3CR1+ TAM亞群。
盡管巨噬細胞是腫瘤中研究較多的細胞類型,但該研究在探討巨噬細胞本身屬性的基礎上,對于不同TAM亞群在脊髓室管膜瘤微環(huán)境中的互作關系展開了深入研究。研究發(fā)現CD44+ TAM亞群在腫瘤微環(huán)境中與內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和周皮細胞有更強的細胞間交流,揭示了CD44+ TAM亞群可能借助內皮細胞作為中間媒介,積極參與腫瘤血管生成,促進腫瘤發(fā)生發(fā)展。CCL2+ TAM亞群則更傾向于與T細胞等免疫細胞互相作用,參與腫瘤免疫反應,抵抗腫瘤發(fā)展。此外,研究對不同類型脊髓室管膜瘤中的惡性腫瘤細胞進行了亞群鑒定,在各個腫瘤類型中分別鑒定出5-10種惡性細胞亞群,并通過比較三種類型腫瘤的惡性細胞基因表達譜,發(fā)現在惡性程度更高的AEP和EPN類型中內皮-間充質轉化(EMT)通路可能更為活躍。進一步多組學數據聯(lián)合分析表明,CDH6基因可能在EMT中起到重要作用。研究還對惡性細胞亞群的特征基因進行了藥物靶點預測,為腫瘤靶向治療提供了參考數據。
研究工作得到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基金的資助和支持。
圖1.脊髓室管膜瘤腫瘤相關巨噬細胞分類和研究
圖2.脊髓室管膜瘤腫瘤微環(huán)境多種細胞的互作模式


本文系作者 @TIMEDOO 原創(chuàng)發(fā)布在 肽度TIMEDOO。未經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