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腦干細胞-肽度TIMEDOO

近期,來自德國癌癥研究中心(DFKZ)和海德堡大學的科學家們發(fā)表了一項關于星形膠質細胞表觀遺傳變化的研究,揭示了這些細胞在健康狀態(tài)和缺血條件下的干細胞特性。研究成果發(fā)表于《自然》期刊,文章標題為《DNA甲基化調控星形膠質細胞在健康與缺血中的干細胞特性》。

通過表觀遺傳修飾將星形膠質細胞重編程為腦干細胞-肽度TIMEDOO

大多數(shù)星形膠質細胞在大腦中起支持神經(jīng)細胞的作用,而大腦中的干細胞則是一類特殊的星形膠質細胞,能夠分化為各種不同類型的腦細胞。通過對小鼠進行實驗,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當大腦缺血時,星形膠質細胞會在表觀遺傳層面發(fā)生重編程,轉化為腦干細胞,并進一步分化為神經(jīng)前體細胞。此發(fā)現(xiàn)對再生醫(yī)學具有重要意義,表明星形膠質細胞有可能被重新編程,用于替代受損的神經(jīng)細胞。

在研究中,科學家們探討了普通星形膠質細胞與腦干細胞之間的聯(lián)系。他們從小鼠大腦的腦室-腦室下區(qū)(vSVZ)中分離出了這兩種細胞,并分析了它們的基因表達及DNA甲基化模式。結果顯示,腦干細胞的甲基化模式與其他星形膠質細胞有所不同,特別是在神經(jīng)前體細胞中使用的某些基因在腦干細胞中被去甲基化,從而使這些細胞可以激活相關基因,進而生成神經(jīng)細胞。正常的星形膠質細胞則通過DNA甲基化阻斷了這一途徑。

研究人員還探討了是否可以通過改變甲基化模式,將vSVZ以外區(qū)域的星形膠質細胞轉化為腦干細胞。如果能實現(xiàn)這一點,將為再生醫(yī)學在修復大腦受損區(qū)域方面帶來新的希望。研究團隊的Ana Martin-Villalba博士指出,若能精準調控DNA甲基化模式,可能為治療神經(jīng)疾病提供一種全新的療法,通過生成新的神經(jīng)元來修復損傷。

研究人員參考了此前關于中風或腦損傷的研究,得知當大腦的血供中斷時,新生神經(jīng)細胞的數(shù)量會增加。為了驗證甲基化變化是否參與這一過程,他們通過短時間切斷小鼠的大腦供血進行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具有典型干細胞甲基化特征的星形膠質細胞不僅出現(xiàn)在vSVZ外,還伴隨著更多的神經(jīng)前體細胞生成。

海德堡大學項目組負責人Simon Anders博士表示:“血供中斷似乎會促使某些區(qū)域的星形膠質細胞重新分配DNA上的甲基標記,從而激活它們的干細胞程序。重編程后的細胞開始分裂并形成新的神經(jīng)元前體。如果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些過程,未來或許可以通過特定手段刺激新神經(jīng)元的形成。例如,在中風后,我們可以增強大腦的自愈能力,幫助修復受損區(qū)域。”

參考文獻:DNA methylation controls stemness of astrocytes in health and ischaemia, Lukas P. M. Kremer, Santiago Cerrizuela, Hadil El-Sammak, Mohammad Eid Al Shukairi, Tobias Ellinger, Jannes Straub, Aylin Korkmaz, Katrin Volk, Jan Brunken, Susanne Kleber, Simon Anders & Ana Martin-Villalba.?Nature?(2024)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