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自閉癥患者更易出現創(chuàng)傷后應激樣癥狀的神經機制-肽度TIMEDOO

自閉癥譜系障礙(ASD)除了典型的社交溝通困難和重復行為外,常常伴隨焦慮等共病問題。研究顯示,約四成自閉癥兒童存在焦慮障礙,并表現出過度的恐懼反應。有學者甚至提出,自閉癥患者可能更容易受到創(chuàng)傷影響,難以“抹去”恐懼記憶,這與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PTSD)癥狀相似。

然而,過去關于ASD人群創(chuàng)傷脆弱性的證據大多依賴自我報告,缺乏清晰的腦機制解釋。

近日,韓國基礎科學研究院(IBS)金恩俊教授團隊在 Science Advances 發(fā)表研究,首次揭示了自閉癥相關基因突變如何導致創(chuàng)傷記憶無法消退,從而增加PTSD風險。

研究人員利用攜帶人類ASD相關 Grin2b 基因突變的小鼠模型(該基因編碼NMDA受體亞基GluN2B),發(fā)現這些小鼠在經歷創(chuàng)傷后能正常形成恐懼記憶,但卻無法像正常小鼠一樣逐漸消除記憶,從而表現出長期夸大的恐懼反應,類似PTSD。

腦功能成像顯示,負責恐懼記憶消退的關鍵腦區(qū)——基底杏仁核(BA),在突變小鼠遭受創(chuàng)傷后出現異?!俺聊?。電生理實驗進一步證實,BA的興奮性神經元在創(chuàng)傷后突觸活動和興奮性均受到抑制,阻礙了恐懼記憶的消除。

為了驗證這一機制,研究團隊利用化學遺傳學手段,在恐懼消退訓練過程中人為激活BA神經元。結果顯示,這不僅恢復了突觸興奮信號,還逆轉了小鼠的異常行為和神經功能。

“這些動物可以學會恐懼,但卻無法遺忘恐懼?!苯鸲骺〗淌诮忉屨f,“杏仁核在關鍵時刻失去了作用,導致創(chuàng)傷記憶被固定?!?/p>

研究團隊強調,他們通過嚴格的實驗設計排除了外源性病毒工具的干擾,并與多學科團隊合作,精準鎖定基底杏仁核在疾病發(fā)生中的關鍵作用。

該成果首次在分子和神經回路層面揭示了自閉癥患者更易出現PTSD樣癥狀的機制:Grin2b突變會使創(chuàng)傷后杏仁核神經元沉默,而重新激活這些神經元可以逆轉癥狀。

未來,研究團隊計劃通過轉錄組和蛋白質組學手段,進一步解析創(chuàng)傷后BA神經元的基因表達變化,并嘗試利用靶向GluN2B的受體激動劑或拮抗劑,為潛在治療路徑提供更多線索。

金恩俊表示:“這項工作填補了從臨床觀察到機制解釋之間的空白,讓我們不僅知道自閉癥患者為何更容易受到創(chuàng)傷困擾,還看到了解決問題的可能性?!?/p>

參考文獻:Jacqueline A. Maybin et al, The potential bidirectional relationship between long COVID and menstru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2025).?DOI: 10.1038/s41467-025-62965-7

編輯:王洪

排版:李麗